欢迎访问白银人大官网,今天是:

白银人大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乡人大 > 工作动态

法治护航 古城焕新颜 ——《白银市永泰城址保护条例》实施四周年纪实

阅读量: 次 【字体:
作者: 来源: 时间:2025年09月03日

茫茫戈壁,巍巍古城。位于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的永泰城址,历经四百余年风雨沧桑,依然矗立于黄土高原之上。这座明代兵备副使邢云路督工建造的军事要塞,自万历三十六年(1607年)始建,至今仍保持着较为完整的古城格局,是甘肃省境内不可多得的明代历史遗存。


2021年8月10日,《白银市永泰城址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成为白银市首部历史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四年来,这部《条例》为古城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让这座古老的军事要塞在法治的护航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立法先行,守护古城根脉

“传统与现代的发展融合中,如何协调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如何用法治守好古城烟火气?”这些问题曾长期困扰着永泰古城的保护工作。

《条例》的出台填补了法律空白。白银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韩继宗表示:“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为永泰城址保护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保障,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和助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条例》明确规定“禁止拆除、损毁古城墙及历史建筑”“禁止擅自改变文物建筑结构”“禁止拓宽、截弯、取直街巷及道路”,同时强调“城址保护应当尊重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使古城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兰州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穆永强说,永泰古城的“活化利用”必须锚定《条例》确立的“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在法律框架内实现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的转化。“首先要严格依据条例划定的保护范围实施分级管控,核心区如城墙、军事防御设施等不可移动文物,需绝对禁止任何可能破坏其历史真实性的商业开发,可通过三维建模、VR展示等数字化手段实现‘无接触式’活化。”

法治落地,古城焕发新生

四年来,《条例》的实施让永泰古城保护站上“C位”。基础设施提升、传统建筑修缮、人居环境整治等一系列措施相继实施,推动古城风貌恢复提升、文旅深度融合。


景泰县文旅局副局长曾海龙介绍:“永泰城址保护与活化项目秉持‘最小干预’原则,对明代军事古堡的夯土城墙、小学等历史遗迹进行科学修缮,同时计划在堡内植入非遗工坊、文化展馆等新业态,让这座‘活的古城’既保留历史原真性,又焕发新生机。”

穆永强教授说,建设控制区内的传统民居、街巷等,可在经文物部门审批并保留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改造利用,“但所有改造行为必须符合‘不改变主体结构、不破坏历史环境’的法定要求”。同时,活化不能脱离文化本真,需深度挖掘古城作为明代军事要塞的历史内涵,开发特色项目时必须经过历史真实性论证,避免为迎合商业需求篡改历史记忆。

在监督《条例》落实方面,穆教授认为关键在于“将法律的刚性约束转化为可操作的平衡机制”,构建“政府监管+专家评估+社区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他指出,要建立“开发收益反哺保护”的动态平衡机制,依据《条例》中关于“利用收益用于保护”的原则,“明确旅游收入中需按比例提取专项保护资金,用于古城墙修缮、传统建筑维护等,让开发行为本身成为支撑保护的力量”。

人人参与,守护共同记忆

76岁的李崇仁祖祖辈辈生活在永泰古城,从小听着古城的历史长大,在这里读了小学,后来回到这里当老师、校长。退休后,他成为永泰古城最年长的讲解员和文保员。

“学习《永泰城址保护条例》后,我更加认识到保护古城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李崇仁说。

穆永强教授特别强调要通过法律保障原住民的居住权与参与权,“鼓励其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特色民宿、传统手工艺品店,让居民成为活化的主体而非旁观者,既防止古城因空心化失去烟火气,又能通过‘文化传承+生计改善’的结合,使活化利用获得持续的社区支撑。”

随着保护力度加大,永泰古城已成为景泰文化旅游和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来自浙江的张先生感叹:“古城还是非常有历史厚重感的,有一种金戈铁马的感觉。这个龟城保存的也很好,很完整,让我们大开了眼界。”成都游客陈先生表示:“从外面看,在这个戈壁上突然冒出来一个城,进来之后,里面四四方方的,挺有意思的,跟我们以往看到的这些景色差异很大。”

法宝护身,古城前景可期

2021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活化利用”成为关键词。永泰古城的保护实践,正是对这一精神的积极响应。

四年来,《条例》不仅守护了古城的历史风貌,更激活了古城的内在生命力。如今,漫步永泰古城,既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底蕴,也能体验到蓬勃的发展活力。法治的保障让这座四百多年的古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永泰古城的保护实践表明,只有坚持法治思维,秉持科学理念,尊重历史规律,才能让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让古老遗存在新时代绽放异彩。这种以法律为纲、以多元监督为保障、以收益反哺为纽带的模式,通过刚柔并济的监督实践,将《条例》的抽象原则转化为可持续的治理效能,最终实现了“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的良性循环。

作者:景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郝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