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3年度全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专项报告(节选)
——2024年3月20日在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一、工作开展情况
全市宣传文化部门聚焦乡村文化建设,以完善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效能、丰富活动内容为抓手,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一)夯实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围绕弘扬社会主旋律,凝聚乡村正能量,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一是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运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进行主题宣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大力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走深走实。二是深入开展理论宣讲。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作用,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资源,采取线上线下、内宣外宣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宣传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工作成效。做好优秀乡村文化全媒体传播,围绕弘扬优秀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主题,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制作鲜活生动的融媒体产品,实现网、端、微、视融合推送传播,形成强大宣传声势。建好用好基层理论宣讲示范点,遴选一批理论宣讲先进典型,打造基层理论宣讲品牌。注重发挥“线学线讲”宣讲团作用,采取“线下报告会+线上短视频”“辅导报告+研讨交流”等形式,扎实开展“七进”宣讲活动,开展主题宣讲活动300余场次,受众达6.2万人次。
(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眼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一是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市新建24小时城市书房6个、文化驿站5个,数字文化馆6个、数字图书馆1个,新型文化空间32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村(社区)级服务点210个。全市7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702个村、141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率达到100%。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实行免费开放,充分利用流动图书车、文化车,面向基层乡村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丰富基层文化供给。成功举办“大地欢歌”甘肃省乡村文化活动年启动仪式,有序开展80多项示范性活动。协调省级文艺院团为全市4个大型移民搬迁点送文艺下乡,有7万多名群众通过线上线下观看了演出。常态化开展“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四季村晚”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2023年组织各类文化活动5000余场次。会宁县会师镇南什村、靖远县大芦镇大芦村、白银区武川乡新村社区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三是推进文艺作品创作。精心创作推出了《奔跑在春天》《阔步新征程》等10余部反映乡村振兴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电影《马莲花开》荣获“第五届甘肃电影锦鸡奖”。《爸爸回来吧》《走进非遗——李氏树皮笔画、景泰滚灯、土窑烤馍》分别获得省广电局2023年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良好和提名等次。四是培育文化活动品牌。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广泛开展“我的悦读生活”“陇韵书香季”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举办公益性讲座、展览和培训等文化艺术普及活动,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四季村晚”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全市已打造“文化暖心”公益培训等40多项文化品牌活动,基本形成了“一县(区)一精品”“一镇(街)一优品”“一村(社)一成品”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体系。
(三)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一是加大传承人队伍建设。实施非遗传承人培育计划,举办非遗管理人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9场次,培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86人次。3名非遗传承人分别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和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黄河流域皮影戏研修班”。二是创新推出非遗活动。举办2023年白银市“文化进万家·社火闹元宵”社火展演等活动32项,非遗“四进”活动148场次。落实资金100万元,补助非遗项目7个,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三是加强非遗宣传展示。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2023年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通过数字文化馆、抖音、快手等平台展示剪纸、曲子戏、打铁花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以“黄河之上·多彩白银”为题,开展《黄河水车》《景泰小曲》《钱鞭子舞》等非遗网上展播活动。依托“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举办文博发展成果展示活动79场次,开展系列活动224场次,覆盖社会公众15.48万人次。四是推动非遗融合发展。承办2023年甘肃省“非遗进景区”示范性活动陇中分会场活动,组织开展启幕仪式暨非遗展演、惠享非遗欢乐购等7项系列活动,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四)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全市现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实践所78个、实践站450个、积分超市等激励回馈设施132家,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1873支,志愿者25万余人。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1个、省级文明村镇44个、市级文明村镇114个,建成农村精神文明“八个一”示范工程省级示范点16个、市级示范点25个。各级文明实践中心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工程,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延伸新时代文明实践触角,累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达18万余场次,服务群众900万余人次。二是建好用好“农家书屋”。全市现有农家书屋722个、农村幼儿园小书架473个,总藏书111万余册,已构建与文化强市、乡村振兴战略、“书香白银”建设相适应的农村阅读服务体系,各书屋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常规性和主题性阅读活动,为书香白银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三是深化农村移风易俗。以基层家风建设为突破,大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颂党恩奋进新时代·育文明引领新风尚”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新风尚。广泛推广“1234”工作法开展治理高价彩礼专项行动,整治高价彩礼、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落地见效。发放《白银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宣传折页、手册、倡议书4万余份,签订《治理高价彩礼倡议书》60万余份,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300余次。四是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最美家庭”“最美人物”等先进事迹巡讲661场(次),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五)推进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一是推进“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坚持以文铸魂、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文旅“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硬实力”。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推动创意设计、演出、节庆会展等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打造“环境美、产业旺、文化兴”的富民惠民乐民新业态。白银区水川镇入选国家首批“乡村振兴赋能计划”文旅惠农典型案例。二是做优乡村旅游线路。培育打造了花海悦心之旅、黄河相约之旅等8大主题22条“寻真金·醉白银”精品旅游线路,会师旧址、水岸三合等重点景区推出红色教育、儿童游乐、绿色采摘、花卉博览、户外拓展等各类文旅产品。创新打造“黄河水绕古城墙”黄河研学之旅、“长城外·古道边”长城研学之旅等19个主题30条研学线路,举办各类研学旅行活动1351场次,受益学生达14.5万人次。三是推进文旅品牌创建。成功创建全省红色旅游创新融合发展试点单位1个——红军会宁会师旧址;3A级景区1家——南川·红军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白银区,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4个——会宁丁沟镇线川村、靖远东湾镇大坝村、景泰中泉镇脑泉村、平川宝积镇响泉村。四是开展乡村旅游培训。举办全市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创建、业务技能、乡村旅游管理等培训班5期,培训从业人员450人次,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管理人员服务水平。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市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事业还不够优。全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区县之间、城乡之间不均等的问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仍有欠账。二是乡村文化活力还不足。乡村文化活动大多依托县图书馆、文化馆举办的文化惠民活动,停留在唱歌、广场舞、秦腔等“小文化”范围内,受村民欢迎的原创性、群众性、地方性的文艺作品不多。三是乡村文化振兴人才缺乏,特别是缺少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乡土艺术家等农村文化实用人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四是文化与多业态融合度不够。还不能把非遗传习授艺、乡村旅游发展、传统文物保护等“大文化”完全融入到群众文化生活中,农村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的创意、设计、工艺还处在初级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人大审议为契机,突出问题导向,坚定信心,主动作为,注重以文化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着力培育文明乡风,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撑、精神支撑和文化支撑。
一是建强用好各类阵地。发挥村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党员教育、农技推广、健身活动等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机结合。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改善基层公共文化基础条件,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强农家书屋管理和出版物补充更新,推进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在人员集中的乡镇、村社区探索建设乡村数字文化驿站,打造精品公共数字文化空间。
二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坚持政府主导、政策引导,持续优化乡村舞台、文化广场、村史馆等主题功能空间,盘活乡村文化资源,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深入挖掘、传承乡村文化遗产,把当地的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相对接;鼓励农村群众重视传统文化、当地风俗,发掘当地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资源,为乡村文化产业品牌搭台唱戏。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实践活动,广泛发动村民参与,为群众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提升文化原创力。举办各类文化旅游节会,带动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
三是培育乡村文化产业。引导鼓励创意设计、演出行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特色文化产业、文化和旅游业等重点领域业态融入和美乡村建设。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增强乡村审美韵味,丰富乡村文化业态,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培育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
四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壮大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一批乡村文艺社团、创作团队和非遗传承人。加大专(兼)职文化志愿者招募力度,使其成为文化专干。注重培育农民文化团体,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举行各类文艺比赛,发现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乡土艺术家,将其吸纳到专业文化团队中。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人员、村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力量建设,壮大乡村文化振兴力量。
五是加强宣传引导。强化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依托各类新闻媒体和各类文化宣传阵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发动,报道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倡导移风易俗、遏制旧俗陋习的经验做法;推出一批倡导文明乡风、移风易俗的公益广告;曝光一批婚丧事宜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的行为和现象,形成社会广泛关注、群众积极参与的浓厚舆论氛围。